历史深处的忧虑:民主是什么?


  阅读林达这本书是在大学时代,对作者流畅的文笔和引人入胜的表述方式都非常喜欢,应该说是一种不忍释卷的方式一口气读完了全书。虽然对作者的法理分析和宪政阐述不甚了了,但对一个基本概念却是无比清晰明确:民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对民主与自由的考量中,甚至需要个人作出无比巨大的牺牲,才能保证公民的权利不被侵害。
  民主这个词在“五四”之后随着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进入而日益被人所提及,并且发挥。记得我的中学政治课本上对民主最为简洁的定义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并且作为思想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被重复多次强调。可随着接触事物的增长,不免发现地球另一边的美国时常对我们倡导的民主指手画脚,啧有烦言。这让人困惑,我们难道不是在追求同一种目标么?还是我们根本讨论的就是不同的问题?虽然,它们的名字都叫做民主。后来我开始接触到的民主定义与课本上的差异就比较大了,我开始发现单纯的“少数服从多数”的结果并不美妙,所谓“多数人的暴政”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但提出疑问只是一个开始,我始终没有一个良好的参照作为坐标,直到读了这本书,才开始渐渐有了一个生动明了的认识与思考,尽管作者从来没有打算通过这样一本书达到阐述“民主是什么”这类宏大叙事的目的。
  不过当我试图在网上寻找关于这本书的评论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些完全出乎我意料的声音。比如下面这几个链接:
林达之[种族主义妄人]篇:
http://tristones.viaspeip.com/archives/0​01040.html  
林达之[无知的硬伤]篇:
http://xys.freedns.us/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6/linda​2.txt
林达之[拼凑与虚构]篇:
http://growup.blogdriver.com/growup/3468​60.html
  这些明显带着火药味的批判文章也大多出于同样具有留美背景的人之手,主要针对的内容是关于林达在互联网和媒体上一些文章的偏颇。不可否认,很多批判的力度是非常精到的。我开始担心是不是受了什么蛊惑或者上了谁的当了,直到我看到下面这段文字,这才释然了:
  “据了解,作者夫妇一直生活在美国的底层,干过苦力,做过小贩,与美国劳动人民打成一片。业余生活则主要是读书和旅行。”也就是说,让国内读者相信林达夫妇真正懂得美国的什么什么史乃至宪政精神的,不是因为他们的专业背景,而是因为他们人在美国甚或融入了美国社会。但是融入了美国社会,至多只能说明他们对美国社会、日常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是否懂得美国什么什么史乃至宪政精神是没有关系的。每年美国有许多起违宪官司在打,最高法院的法官对这些官司的判决几乎没有一致的时候,而两个移民小贩竟然在日常生活中就深刻透视了美国宪政精神!
  我很奇怪凭什么移民小贩就不可以深刻透视宪政精神,这种无聊的人身攻击不禁让我哑然失笑。我并不愿意参与进这类劳力费神的所谓争鸣中去,但我仍然会提醒自己,在上述三篇批判文字中依然存在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讨论。那么,这本书的不足与价值究竟何在呢?我应该对这本书抱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在继续阅读与思考之后,我觉得与自己结论比较契合的是这段话:
  我的意见是了解美国可以从林达入门,但一定要超越林达。否则你可能刚费劲把腿拔出一个意识宣传的泥潭,又主动积极地跳进另一个意识宣传的陷阱。其实是用偏见代替偏见。大家在阅读林达的文章时,应该对其包含的宣传层面持警惕态度,正如大家在阅读其他作品对其宣传层面警惕一样。
  也就是说,在林达对美国民主的叙述中是存在美化的倾向的,而这种倾向在那些同样体验过美国的人看来,感受就被扩大化了,所谓媚俗、乡愿、挟洋欺世,是可忍孰不可忍,当然要拍案而起了。
  但在我看来,这些美化或者误读却是无伤大雅的。我从来就没有把林达笔下的美国当成真正的美国,社会的多样性也绝非一本书就能说全。但我还是要说,这绝对是一本好书。我肯定这本书是因为它试图给一个把教育当作灌输的国度讲述另外一种声音,而通过作者晓畅通俗的文字使这种声音显得非常具有亲和力,同时一些尽量客观理性的评论也非常诚恳,纵然作者自觉不自觉地会犯一些错误,但你会发现其结论是开放的,并不会妨碍读者去作更为深入详尽的思考,它甚至很善意的给出了你批判它的道路。这对于努力营造和谐社会的中国而言,其意义不言自明,——呵呵,你当然知道我在说什么。
  听说现在有的大学把林达的书作为学生的必读书籍,我很高兴。

2 条评论:

Peng Lei 说...

不谈民主,否则博客要被封。。。。

九火 说...

哦,
下次注意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