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审判:很有意义的电影

  这是一部话题作品,至少在它上映之后。
  其实上映之前看到了关于〔东京审判〕的相关报道,觉得比较感兴趣,因为用商业大片的方式和市场运作的手法来表现这样一个历史事件是令人兴奋的一件事情。但真正上映的时候反而兴致减弱了,也许是因为市场运作的实在太好了,国耻日的档期,影院的减价,过度曝光的媒体,让我有些吃不消。
  影片通过二战之后对日本战犯开展的东京审判,试图让我们回顾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故事的范围也限定在了审判这一历史事件范围之内。这部电影的局限也就在于,它实在是太限制于这一范围之内,而又为它安排了一条并不怎么高明的支线故事。相对于历史上的东京审判,影片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过程表达的并不充分,而支线剧情朱孝天的生硬爱情显得过于累赘,我可以理解为是对商业市场的一种妥协,这还是可以勉强接受的。但是一部打着审判旗帜的影片却在庭审部分无所作为是很值得反省的,welch写道

法庭上的戏虽然从时间上来说足够充足,但却是一个浮肿的典型案例。检方对日本战犯进行着一种机械的盘问,不是用证据而是用词汇来控诉日本战犯,出庭作证的证人只有三个,非常单薄,而且该三证人的证词均不被被告承认。除此之外,法庭没有出示任何证据以证明战犯们违反了国家法或是日内瓦公约(甚至都没有出现这些名词),比如说政府文件、往来电文、其他的证人证言、其他日本罪犯的有罪供述等等。显然,导演受到了一系列西方类似电影的影响,力图把整个法庭戏拍得紧张激烈扣人心弦。问题是,作为被告的战犯,几乎没有什么表现机会,完全是一些木偶,除了用弱智的语言回答一些弱智的问题外,他们的内心、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性格特征,没有任何的机会让观众了解,人们看到的只是,一些罪该万死的人,经过了多余的审判,居然还有人不愿意使用死刑,结果终于被来自中国的梅法官摆平了!
  也许我们的确是一个没有法治传统的国家,相对于那些日本演员的出色表演,尤其那个年老的日本辩护律师,——我相信这群日本人除了完成表演之外也有自己的民族表达在内,庭审上的辩护显得逻辑充分、语气有力,而中国方面不论是溥仪的草草来去(旁白比他的表现更完整),还是明显带有民族主义煽动色彩的“我操你妈的小日本”都显得情绪大于理性,失去了审判本身应有的力道。
  在审判的时候日本人对侵略说是兄长对弟弟的教育,引来了影院的一片嘘声,进而控方的发言又引来一片喝彩。可是等等,如果单纯是辩论的话,同样的话题双方变成大陆和台湾会怎么样?这样的讨论应该说我们进行的太少,以至于突然冒出来的会显得陌生。谁是每个公民政治选择的主人?决定一个地区的主权归属的应该是谁?决定一个民族的主权归属呢?民族因素是否是国家主权的最主要组成?如果不是那民众自决是不是呢?在这个问题上,政治立场不应该取代理性思考,这一点常常被论坛小白们混淆后谩骂攻击。当然,理性思考也不能取代政治立场,历史的大势也不应当被这些思考所打断,正如美国总统林肯当年发动内战一样。   另外一个很奇怪的地方是,影片在国内大多数电影院放映的时候采用了原声版,而原声版据说为了还原历史充斥了大量英语和日语。作为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我很难接受这样一部由中国投资、中国人拍摄、在中国放映、主要观众为中国人(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影片居然不说中国话。好莱坞可不管古今中外、天南海北都讲英语,而且这丝毫没有影响它拍出无数优秀的史诗宏篇。而事实上采用原声的坏处就是肯定有演员要说外语,可并不是每个演员都熟练掌握了外语,结果我们看到,开始被拉出法庭的日本战犯高呼“杀了他”(KO LO SU YA LO),本来一句粗野的弹舌音被汉语拼音化了;日本愤青雄一的念白让我仿佛听到了“梨花体”诗歌,一句话里实在有太多回车键;英达的发言也让我刚刚在适应了刘松仁的粤语发音之后,突然回到了中学课堂。整部电影用原音的唯一亮点应该就是正夫的那句“狗日的日本鬼子”,可惜不知道是因为这段典故的生僻,还是曾志伟的普通话太差,现场效果大打折扣。
  基于我上面的描述,也许你会认为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并不高,但情况并非如此。我和朋友一起看电影的时候,朋友表示她以前很难对这类题材的电影感兴趣,但这部片子让她觉得还可以继续。不管是国耻日10元票价还是媒体上激动的宣传,都让许多远离电影院的年轻人掏腰包进了次电影院,在一次又一次情绪化的宣泄中,观众用行动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在最后票决死刑成功时,全场掌声雷动,这种民族的集体情感认同在今天显得非常难能可贵。所以尽管这是一部情绪大于理性的电影,但依然很有意义,再加上导演几乎带点戏剧色彩的拍片经历,我很难不为这部电影表示肯定。只是希望这是一个开端,能够开严肃题材商业化表达的端,只有经过市场检验和淘洗,优秀的历史题材、严肃题材的电影才会发展,我上述的一些缺点和毛病才可能能得到改变。

1 条评论:

Peng Lei 说...

洒家没有看过。

这种片子在能接触到的范围内,还是cctv10的纪录片拍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