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与美丽:关于〔大众电影〕封面的点滴


  〔大众电影〕和〔大众电视〕是我小时候经常看的一本杂志,在那个资讯匮乏的年代,相信也是许多普通中国人的唯一娱乐资讯渠道。经行多年,竟偶然间在天涯看到了一篇网友的帖子回顾〔大众电影〕近二十年的历史,梳理的时候除了怀念的感动外,也对中国近二十年来媒体的衍进历程感到颇为有趣,其中不乏与今日的一些对应,或者再过二十年,又有不同,到时候再来看看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谨以此博,献于喜爱电影的朋友们。
  点击图片可以看大图。

80年9月封面:影片《红牡丹》中的红牡丹(姜黎黎饰)
  这张照片以今天而言仍然是非常美的,传统服装并不会随着流行时尚的改变而过时,相反却给人一种历久弥新的美感,同时也可以发现,美丽从来就是〔大众电影〕贴近大众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一点在后面我们还会看到。

81年2月封底:《爱情啊,你姓什么?》中
的三个青年演员颜正安、洪学敏、陈鸿梅

  据说当时起的电影名喜欢用这样的句式,如《啊!摇篮》、《祖国啊!母亲》、《自豪吧!母亲》、《飞吧,足球》等等,这也算是一个时代的流行侧影吧。这张照片里采用了三位明星,洋溢着青春活力四射的笑容,今天的影星合影已经很少见了,即便有,这样的笑容更是难得一见了。你能说这不酷,可是你能否认这种美吗?

81年8月封面:《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中的荒妹
  沈丹萍的名字以前经常听到,可是对这位演员并不熟悉,她绽放的年代离我还是有些距离的。关于她最大的八卦是,1984年与德国驻华专家乌韦结婚,成为第一个嫁给外国人的中国影星,2000年之后,沈丹萍夫妇带着两个女儿回中国定居。这个故事和照片上的村姑的确很有些距离呢。

81年8月封底:青年演员王馥荔
  小时候对王馥荔演的〔咱们的牛百岁〕印象深刻,倒不是电影本身给我什么震撼,而是父母对她很是赞赏,不知道她算不算当时的国内第一“御姐”呢?不过如今这位“天下第一嫂”已经作了奶奶了。

82年1月封面:《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张丰毅饰)和虎妞(斯琴高娃饰)
  80年代初期的〔大众电影〕封面多采用电影剧照,常常会出现两人以上的同时构图,其中又以男女搭配为最多。另外这张照片还能发现比较明显的修正痕迹,比如演员的唇色和腮红,想来现在PS技术如此普及,当时又是怎么完成的呢?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审美和如今是有很大区别的。

82年3月封面:体育、电影明星联欢特写(周晓兰和龚雪)
  周晓兰是中国女排81年第一次夺取世界杯冠军的主力队员,这张照片也就是电影明星和体育明星的完美结合,比今日试图迈入娱乐圈的刘镟、田亮之流要早很多啊,也证明刘翔、姚明等世界冠军的娱乐化其来有自,明星的号召力是无穷的。

82年9月封面:中日两国青年电影演员在一起(左为沈冠初、右为绀野美沙子)
  82年的时候中日关系很好,不像现在。82年的时候我们的男演员已经可以穿皮制休闲西服,满帅。82的时候日本女星还没有全面AV化,得体的洋装比今天的矫揉做作要舒服得多。

82年10月封底:《人到中年》中
的陆文婷和傅家杰(潘虹、达式常饰)

  〔人到中年〕是一部国产电影的经典,这张剧照除了印证我前面对〔大众电影〕封面照片采用的判断外,最主要的是,它看起来是如此的和谐,而潘虹看起来是多么美丽啊。

82年11月封底:《甜女》的甜女(洪学敏饰)
  洪学敏在影坛饰演的主要是配角,其影响力也比较有限,但丝毫没有影响她在〔大众电影〕编辑心目中的地位,这一点从历年杂志封面照她的出现频率就可见一斑。我选这一张的原因是,实在是太美丽了!

83年2月封面:《城南旧事》中
的小英子(沈洁饰)和疯女人(张闽饰)

  《城南旧事》是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也是第一部被内地电影工作者搬上银幕的台湾作品,曾获马来西亚电影节大奖。这部电影小时候曾看过多次,但我必须承认,对电影的情节和具体表达还是不甚了了,毕竟那个时候还太小,但是这部电影依然令人印象深刻,对那岁月里的淡淡忧伤深深打动,尤其是沈洁那双眼睛。

83年3月封面:《青春万岁》中的杨蔷云(任冶湘饰)
  女演员开始逐渐成为〔大众电影〕的封面主角,但当时还是很克制的,大多以冬装或工装出现。任冶湘直到今天也实在没有什么知名度,这证明封面女郎和事业成就并没有必然联系。

83年5月封面:《夕照街》中
的石头(迟志强饰)和小娜(黎苹饰)

  迟志强就是后来判刑坐牢的小伙子,当时也是一时话题,其实现在看来也是当初流氓罪的受害者之一,他的罪过,小了说就是年轻人贪玩,大了说也不过是聚众淫乱,而聚众淫乱这档子破事,张钰不是发了话了吗,“双飞也不是没有”,放今天的娱乐圈算个毛,他还真是倒霉。黎苹的连衣裙很有意思,领口和腰间的装饰袋都很朴素,今天估计没哪个大姑娘这样打扮了吧。

83年10月封底:日本电影演员松坂庆子
  这张照片的主角松坂庆子就是去年和章小蕙、河莉秀一起出演了香港电影《桃色》的那个,满口讨厌的文艺腔,尺度极为大胆,不知道有没有当初的〔大众电影〕编辑看过,美人如玉,岁月如刀。

84年1月封面:影片《寒夜》中曾树生(潘虹饰)
  潘虹算不算当年大陆电影的头牌呢?她应该属于传统审美观下的标准美女吧,可惜现在这样的女演员太少了,个个都把眼睛瞪得跟氙气灯似的。

84年3月封面:影片《蓝色的花》中的妞妞(沈丹萍饰)
  这张照片采用的暖色调很棒,沈丹萍的表情、姿态都很自然,更重要的是,符合我们现在对那个时代时代的想像。

84年6月封面:第七届百花奖、第四届金鸡奖最佳女演员龚雪
  我对龚雪没有什么印象,但她在80年代前期〔大众电影〕的封面出境率相当高。当时的百花奖也是观众选票投出,参与度极高,因此可以看作当年最受欢迎女演员。

84年10月封面封底:攀登(自左至右:赵越、钱勇夫、张晓敏、
宋春丽、丛珊、沈丹萍、倪萍、林芳兵、沈冠初)

  那个时候的封面都比较朴素,除了标题和期号就什么都没有了,不像现在充斥了各种各样吸引眼球的信息,这张连张封面也比较特别。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当时〔大众电影〕是0.39元一本,看场电影0.05-0.07元。

85年3月封面:电影演员刘晓庆、张瑜
  这一年开始服饰变得更流行化了,据说当时张瑜没有什么钱,这件衣服也是刘晓庆那里借来的,不知道这是不是她出国的动因之一呢?这人就怕比较,照片上张瑜比刘晓庆漂亮多了。

86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朱琳
  这张照片是中国大陆女演员第一次露出肩膀的封面照,当年可是掀起轩然大波,口诛笔伐,甚嚣尘上,至于最后的结果,你继续拉鼠标就知道了。朱琳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女演员,直到今天,尤其是她在〔西游记〕中的出色表现,在得知了幕后故事之后更对这个勇敢去爱的女性肃然起敬。现在看来,这张照片依然很棒,不可否认这第一露肩实在是美。

86年4月封面:青年演员白灵
  令人吃惊吧?当初的〔大众电影〕封面,如今的〔花花公子〕封面,白灵的变化实在是满大。我对她的表演不是很认同,不过对〔大众电影〕编辑的选角又多了份惊讶。另外,你有没有觉得,白灵这个样子有点像

86年6月封底:美国演员詹妮弗·康奈莉
  这位美国女演员估计没什么人有印象吧,可就是她,先后在〔大众电影〕封底高频率地出现了五次,时间跨度从80年代到90年代,看来〔大众电影〕编辑对她实在是偏爱有加,作为回顾,她绝对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86年9月封底:美国影坛新秀塔妮·韦尔奇
  这是第一次出现泳装,虽然是封底,但无疑是一个相当明确的信号。接下来我们会看到可爱的〔大众电影〕编辑们怎样一次又一次挑战尺度极限的。

87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宋佳
  我很怀念当初和妹妹在暑假里一起看〔蛙女〕,翻〔大众电影〕的日子。这种蝴蝶边的裙子现在也比较少见。〔大众电影〕的编辑们看来并没有被舆论吓倒,开年就决心把露肩进行到底了。

87年4月封面:电影演员朱琳
无论是洋装还是旗袍,漂亮就是漂亮。


87年6月封面:青年演员麦文燕
  海边、抹胸、项链和大手镯,这样的打扮时髦而大方,我不得不承认当年〔大众电影〕的审美趣味颇高。据说麦文燕最近在香港拍了部有争议的〔云雨春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来看看。

87年10月封面:刘晓庆
  刘晓庆的名字前面没有注解,知名度就是一切,除了美丽。我在前面说刘晓庆被张瑜比下去了,看样子,她更害怕在露肩潮流被更多的人比下去,但很明显,她的确又被比下去了。这张照片恶评如潮,实在难看,我相信这是刘的一次强势公关,而非编辑选择。

88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张小敏
  每一年的第一期似乎成了〔大众电影〕挑战传媒尺度的标杆,上次是第一次露肩,这张是第一次露肚脐,这种惊喜估计今天是没有了,而在当时,相信会令很多人虎躯一震吧。这张照片还是很好看。

88年3月封底:法国影星苏菲·玛索
  记住,这是88年,离〔芳芳〕(Fanfan,1993)还有5年,离〔勇敢的心〕(Braveheart,1995)还有7年,〔大众电影〕就开始关注苏菲·玛索了,真是令人激动。

88年10月封面:台湾演员胡慧中
  胡慧中这张照片多少有点走样,美得都看不出来是她了,所谓过犹不及,所谓女人是不能光看照片的。挺喜欢胡的,她本人的经历也比较传奇,不过通常她都显得比较英武,这张柔美的倒是难得了。

89年4月封面:青年演员盖丽丽
  从89年开始,〔大众电影〕对表现尺度的挑战开始愈演愈烈,同以前转贴海外洋妞或港台艳星不同的是,开始直接从国内女演员下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越来越邪恶老。

89年5月封底:青年演员张其
  比较一下第一张泳装照,差别是不是很大呢?

89年6月封底:青年演员梁玉瑾
  当时,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事关国家前景的风波,当然,此波非彼波。

89年7月封面:著名演员陈冲
  这应该是当时知名度最高的女演员作的尺度上最大胆的表现了。当时陈冲好像已经去了美国,说实话当初去美国的那批人都可惜了,她们的艺术青春在不同体制的交错下被彻底吞噬。

90年封面:青年演员张晓敏
  随着政治上的打压,〔大众电影〕的大胆尺度试验开始有所收敛。一个万众瞩目的娱乐刊物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承载了太多言论管制的政策束缚,无论你干吗,最终都会被政治所统率,这也是天朝一景。

89年10月封面:青年演员巩利
  青春就是美,巩利的身材值得一赞。这张照片多年以后在互联网上流传,引来点击眼球无数。

90年5月封面:青年演员苗苗
  发现了吗?对了,冬装。80年代初期的冬装在阔别多年以后再次登上〔大众电影〕封面,要知道,这可是春暖花开的五月,看来编辑们要装老实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我为什么要说装?稍后便知。

91年4月封面:青年演员凯丽
  91年开始采用了压缩图片比例的版式设计,呆板而单调,实在不是个好主意,不过既然老大哥看着你,呆板点又有什么关系呢?〔渴望〕实在是一代人的电视记忆。

92年4月封面:青年演员周洁
  很快〔大众电影〕便放弃了那种可怕的版式设计,继续其挑战尺度的光荣传统。这张照片无论是光影效果还是人物造型我都很喜欢,媚态尽显,又不露流俗。

92年7月封面:青年演员辛颖
  这张照片无疑是震撼的,其明目张胆的性暗示与性指代意味哪怕在今天也难有杂志敢于用封面登出,可是在那个时候,没有FHM,没有MAXIM,〔大众电影〕就成了广大青年们的YY极品。从资料上看,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的辛颖并没有给我们太多的银幕回忆,但就此一伸手的风情,却足以让我们记住这个人。很奇怪我对这张照片没什么印象,看来当年长辈们的审查帮我过滤掉了这些个不良信息。

93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马羚
  新年伊始,给你好看。这张照片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美感,但〔大众电影〕的编辑们明确地表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我们的挑战从未停止,你就等着瞧好吧。

93年2月封面:青年演员石兰
  如果辛颖的出境已经是极限的话,石兰这张照片就完全是越界了,简直不知道当年的新闻审查都在干吗。据同事说,这期杂志当年甫一上市便脱销,造成了书摊连续进货四次的盛况。我不得不对90年代初的中国传媒作一个全新认识,哪怕只有这么一张照片。石兰主演了黄健中导演的影片《大鸿米店》,你还能在电视剧《天龙八部》,以及2006年贺岁电影《野蛮秘笈》中看到她的身影。

95年2月封面:巩利
  当然,按照惯例,每次〔大众电影〕越界之后,他们都要安分好几期,一方面避免休刊整顿的麻烦,另一方面还得维持一个正经杂志的脸面。而巩利当之无愧的代表了整个中国电影的90年代女星,她的封面是最多的。

94年4月封底:青年演员辛颖
  这是辛颖第二次登上封面,依然大胆。之后随着美国大片和香港录像的侵袭,国产电影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差,作为大陆官方电影杂志自居的〔大众电影〕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虽然历经革新,但已难有起色,这倒和它的美女照片无关,——事实上,美女效应从来救不了媒体,放之今天的网络亦然。它留给我们的,是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而现在,又多了份对那时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不断挑战媒体尺度的编辑们的有趣体认。

  现在的〔大众电影〕,封面采用了流行的版式设计,加入了黑体字的醒目标题,恢复了剧照的传统,但已经离那个洛阳纸贵的黄金年代相当遥远了。
  对本篇中提到的女演员和更多的〔大众电影〕封面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这里


[阅读全文]

狗咬狗:香港暴力电影的探索


   都说这个片子是今年香港最值得一看的电影,就找来看了。
  首先就是一个人物选角上的颠覆,陈冠希演冷漠无情的杀手,李灿森演正义感浓得掉渣的警察,这让我很有些不适应,虽然两个人对自己的角色都很卖力,但我不得不承认,陈还是适合去演一个浪荡公子,李也没有在角色限定范围内作出太大突破,我更喜欢他在〔香港制造〕里的本色表现。影片对故事情节、镜头运用的把握还是很到位的,在柬埔寨就类似〔贩毒网〕一样采用了黄色滤镜表现那种荒凉凄厉的感觉。
  但让我不能忍受的是,导演似乎为了表现生存这个主题,而在剧本上无下限的让步。陈作为一个法外凶徒,甫一出场便以及其狠辣的手段在大排档的抓捕中杀掉三人,其中还包括林雪饰演的警察,枪击加穿喉,抛开视觉刺激外心里想这帮警察首先应该就是如临大敌、严加防范。结果警察们在匆匆表示愤怒之后就按部就班了,居然还让陈得以脱逃。继而在垃圾场的交锋如果还勉强可以说是猝不及防的话,我实在想不通,在其后的抓捕中居然连续三次让陈得手,全灭四人,而陈的手段其实并不高明。在护送女孩的警察制服陈的时候,实在没有任何理由他能如此程序化的掉以轻心,更为甚者的是在陈挟持警察与李及其上司对峙时,射杀另外一名警察之后,这两个人一个急急忙忙去看伤员,另外一个睁大了眼睛惊慌失措,简直不知道凶手还在持凶以待,虽然其后这俩人都受了教训,可教我这挂门外汉在屏幕外面也禁不住喊一声,这也太不专业了吧。最后我才发现,导演是故意要让陈脱逃,以铺陈其后的复仇,以渲染最后的主题,这就有点狗屎了,因为电影是你拍的,故事随便你怎么讲,导演最大,观众就该当白痴?
  不过基本上我对最后的安排还是比较满意的,可能是这两年香港电影的整体滑坡太严重吧,能有部这种没有太多鸡零狗碎的暴力片就不错了,就当部长点的MTV看也是不错的。

[阅读全文]

Call of Duty 2 使命召唤2


   我在今年早些时候讨论过关于COD系列的崛起和二战FPS游戏的沿革,虽然直到现在我也没有XBOX360这样的所谓次世代游戏机,但给电脑装了根内存之后我就迫不及待的下载了COD2〔使命召唤2〕,体验这款X360的排头兵。
   不过我似乎过于高估了电脑内存升级带来的性能提升,实际上游戏的特效必须作出很大牺牲,才能基本保证游戏帧数的稳定,而即便如此,雨中场景的拖慢和难以忍受还是没能避免。这还不是最麻烦的,在经历了近一年的手柄之后,我突然之间发现自己竟然很难适应鼠标键盘的FPS操作,没有震动令代入感大减,点击鼠标和扣动扳机的感觉相当不同,而准确的鼠标定位使游戏更像一场电子竞技,反而失去了战场上的混乱和慌张。
  在经过了前后数作之后,COD系列逐渐成熟。本作中为了保证战斗的流畅性,采用了停止攻击稍事休息即可恢复伤害继续作战的系统,有很多玩家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不符合逻辑,不过你就能说像以前那样无论挨了多少枪子儿只要吃个急救包就能完好无损就符合逻辑了?毕竟作为一款游戏,模拟真实和完全真实的平衡是一个考量指标,但并不是最重要的。至少这个设定在普通难度下可以让我不再关注于那些犄角旮旯里是否有救命的急救包,只要略作停顿,然后就继续战斗战斗战斗。至于高难度的老兵模式就更无所谓了,前作中老兵模式下是取消了急救包的,反正一击毙命,战斗的真实和难度突显,这个变更就完全失去意义了。
  视觉特效上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加强了对烟雾的表现和士兵被击中时血雾飘散的效果。血雾效果其实并不陌生,在〔兄弟连〕中就大量采用了这一特效,我并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所以只能称之为特效,但让人感觉比溅射的血浆要真实些。另外敌人挂掉时的表现也更多样化了,最喜欢的是爆头时钢盔铮得一声弹起,清脆可人。
  在我最看重的关卡设计方面,因为二战电影的元素基本上已经被几个FPS系列瓜分殆尽,现在才是最考功力的时候。和许多玩家喜欢苏联场景的逼真生动不同,我更喜欢美军场景的D-day攻防战的表现。从攻夺奥克角(The Battle of Pointe Du Hoc)到阵地防御战(Defending the Pointe)再到赛罗攻防战(The Silo),滩头攀岩、德军阵地、法国村庄连续三个场景的变换,攻击-突击-清扫-遇阻-撤退-阻击,一气呵成,且场景颇为壮观,很有COD1里我最喜欢斯大林格勒小楼攻防战的感觉。最值得表扬的是这场战役加入了对撤退的表现,这可以说是一个突破,相较于以往的孤胆英雄或者单纯防御不同,面临如潮涌来的敌军难以一一尽灭,沿着一路走来的路线且战且退,这种设定让人体验到了战争的另外一种境况,而这在以不断胜利成功为基础的游戏中是很难得到表现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北非战役中出现了敌人前后夹击的战役,这个设定在〔COD:红一纵队〕里已经出现,不过坦克追击和步兵追击的差异而已,反正是勇往直前,向死而生就好。而游戏最后一关第一次采用了高地阵地防御战的模式,让人有些不适应,毕竟最后一役应当是高潮,没有攻击的高潮实在可惜。
  这次〔使命召唤2〕通关之后并没有像以往一样把老兵模式再通一遍,我实在很难忍受帧数的限制,不过我倒是很乐意在将来有机会在X360上继续一次COD2的二战之旅。


[阅读全文]

代父拟挽联悼陈爷爷

 驾鹤归山 思往昔 承启蒙 受责詈 聆謦咳 谆谆教诲渺茫讲堂
 呼蛩入梦 忆恩师 怀热忱 恪行止 慰平生 琅琅清音宛存人间


[阅读全文]

总统是靠不住的:自由是什么?


  什么是自由?特权就是自由。如果你的自由是在不影响或妨碍他人的前提下随心所欲,而我不仅能够随意影响或妨碍你还能在此之上为所欲为,就肯定比你的自由更自由。而如果我再进一步还能规制你行为的界限和范围,却绝不影响我的行为甚至还能保护我的随意发挥,那更是自由中的自由。这样的自由谁能拥有?是封建专制下的皇帝?还是无所不能的老大哥?反正,不是美国总统。
  林达在这部书里依然用他惯有的语言描述了美国总统的来龙去脉,通过水门案让我们知道美国宪政制度设计下那个窝囊而倒霉的美国总统,万事都有掣肘,百般皆无任意,完全不像我们从国内媒体上看到那个气指颐使的山姆大叔。通过制度形成的法律信仰为美国的强大保驾护航远比三令五申的红头文件要实在得多,而这种通过历史沉淀下来的传统力量也许平时只存在于每个普通美国人心中,然而一旦有谁试图突破或者挑衅这一传统的时候,其强大的阻力会让所有妄想退避三舍。——说到传统,我们也有,但是另外一种传统,一种“执敲扑以鞭天下、持恩义以牧万民”的传统,一种沉积了五千年的传统。五四精神试图挑战这一传统,但动荡的局势使革命口号远远压过了德先生微弱的音符,等到千回百转之后的八○年代学人想要拾起的时候才发现不过是假人之口,拾人牙慧,然后政治的力量使知识分子们迅速退缩,这倒是从明朝起就再熟悉不过的了,延宕千年,所不同的是,没有了圣人教化之后,与既得利益集团的苟合显得如此轻车熟路、易如反掌,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前无古人,前仆后继,争前恐后,一往无前。这使得我们传承的传统与彼相较,南辕北辙,哪怕平心静气坐下来开个会研究研究,也难免鸡同鸭讲,弦音阻塞。这种巨大的差别使我们在试图向历史前进的时候总是显得底气不足。
  当然你也完全可以说博弈无处不在,谁都无法真正自由,比如黄仁宇先生就曾经在〔万历十五年〕里详细探讨过一个封建皇帝是如何面临文官武将、内忧外患的钳制与妥协,也是通过一幅幅白描式的图景向我们展现了即便是一个帝王也并不想当然的像后世戏说一般随心所欲恣意妄为的。但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博弈存在与否,而在于这样的博弈是否存在合理的行为预期或者说期待可能性。只要脱离了法律的框架,这种博弈就难逃权谋的机巧,一时的权衡,结果人亡政息的诅咒代代相续,弄巧成拙的荒唐屡屡不绝,还真不知道是历史的玩笑,还是百姓的悲哀。
  既然谈到总统,林达说美国总统像个“大管家”,我们叫公仆,除了称谓的因由辨异之外,这里还想提到另外一个比较令人关注的信息,工资。正好手头有个材料,大家看看可以作个参考。
根据2004年7月13日《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包括总统在内的白宫工作人员共有431名,他们的平均工资为67,750美元/年,比美国公民的平均工资高出0.8倍,美国公民的平均工资约为36,764美元/年。美国总统布什的工资为40万美元/年;副总统切尼的工资为18.14万美元/年;紧跟其后的17位高官的工资为15.7万美元/年;布什的私人秘书埃什利·埃斯杰斯的工资为7.3万美元/年;白宫内从事“辅助性”工作的几十名工作人员的工资为3万—4.5万美元/年,最低的要数白宫内部的话务员和邮政人员,他们的工资只有23,621美元/年。
  这些数据的分析是见仁见智,在本文里我觉得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总统靠不住论点的依据来解读,既然靠不住,干脆悠着点。其与我天朝相比较,一省“数十个省级干部,上千个厅级干部”,等闲一个衙门四百来人,其差异何在,因由何来,倒也并不见得陌生。
  说到这里谈点题外话,总统是靠不住的这个命题似乎已经深入人心,我曾经讨论过的最近大热的剧集〔Prison Break越狱〕和〔反恐24小时〕都不约而同的直接将箭头指向美国总统,似乎这样的涉案剧也没有引起彼岸广电总局的足够重视,可见米国的社会和谐程度与我天朝实在相差千里,无异萤虫月光。至于我的标题嘛,和这些废话无关。


[阅读全文]

Prince Of Persia波斯王子三部曲:动作游戏的伟大复兴


  动作游戏在进入3D时代之后呈现逐渐发展的态势,从MARIO64开始的3D平台类开始了一条复兴之路。在〔古墓丽影〕日渐式微之后,〔波斯王子〕系列为3D动作游戏又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以往的动作游戏为了形成操作挑战的难度,会给玩家设置阶段性障碍,比如超级玛丽一旦死亡就必须从该关卡的某一点重新开始,制作人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了对玩家流畅动作的要求和完成任务之后的满足感,这一模式一直因袭到3D时代,最为著名的就是以高难度著称的〔古墓丽影〕第1作。但其最大缺陷就是排斥了操作并不好的玩家达成最终游戏目标,长期重复的卡死在某一阶段会令玩家挫折感大增进而放弃游戏,而并不是每个游戏都有〔古墓丽影〕那样的好运气的,玩家的放弃会令这款游戏受众变得狭窄进而失去市场,所以3D动作游戏需要变革。〔波斯王子〕正是顺应了这一需求而产生的,“时之砂”系统巧妙的将玩家操作失败的挫折感降到最低,取而代之的是流畅的动作和爽快的游戏进程,加上丰富的动作要素和山重水复疑无路式的关卡设计,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游戏品质和玩家的接受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游戏的情节和设定,就像游戏一开头的独白一样:
世人都以为时间就像一条幽静的长河,永远朝一个方向流淌,我见过时间的本来面目,我可以告诉你:他们都错了。
时间就好比暴风雨中的汪洋大海,你或许想知道我是谁,我要给你讲一个故事,一个你前所未闻的故事……
  以时间为噱头的游戏和电影很多,但很少有像〔波斯王子〕一样,通过一个古老而陌生的文明向我们讲述一段关于时间的传奇,交织着阴谋与爱情,充斥着仇恨和勇气,波澜起伏,回肠荡气。尤其是在第一部结尾,经历万千挫折与悲痛之后,那流逝在记忆之中的爱恋化作一句童年的戏语,竟成为了跨越生死的密码,使整个剧情在悲剧的宿命之中萦绕一股淡淡的忧伤,的确可以称之为艺术了。
  第二部的剧情则更有匪夷所思之感,我曾经试着好好理解了一下,最后的结论竟然也难以用一句话把它概括清楚,这种如同迷宫一般扑朔迷离的剧情在通达晓畅之后令人击节,最后在退无可退避无可避的时候,冲入更黑暗的时间深处奋力一博、绝处逢生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了。不过第二部动作和关卡设计的部分就稍显乏力了,虽然加入了古今两个时空之后令场景变化性新鲜感陡增,但关卡设计却没有超越第一部最后巴比伦塔的出色表现。黑暗王子的乱入和环绕攻击方式也只是锦上添花,但不足以颠覆和超越。
  第三部的游戏开始放弃时空旅行了,进而在更暴力和黑暗的动作设定上下工夫,这一点让人很遗憾,因为欧美的暴力游戏可谓汗牛充栋,但浪漫主义作品却屈指可数,抛弃了一贯的异族文明的浪漫表现而媚俗于血腥杀戮的表现简直丢了西瓜捡芝麻。动作部分加入的一击必杀系统是对核心玩家的新挑战,却无疑阻却了新玩家的加入,甚至从剧情上的连贯呼应的安排也是排斥新玩家的。所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第三作的核心向和小众向,虽然已经声名在外,但却难掩销量的下滑。不过加入大型BOSS战倒是颇为意外的一个设定,因为与大型BOSS的缠斗除了对操作技巧的提高外,在紧张的战斗中寻找一击毙命的诀窍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这个分寸如果拿捏得当的话我觉得比黑暗王子的设定都要有趣得多。
  我很愿意感谢〔波斯王子〕的制作人员,给我们一道真正的次世代动作游戏大餐,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继承,进而寻求突破,无疑他们成功了。虽然游戏BUG不少,甚至有些更会莫名其妙(说到BUG,〔波斯王子〕系列的BUG竟然和同样是UBI出品的〔金刚〕有很多相同的,从一些操作细节上判断,我觉得这两部游戏肯定是有关联的,尽管它们最终表现出的样子是那么的不同)。〔波斯王子〕是在传统ACT游戏进入次世代复兴期的代表作品,希望这个时期能够继续延续下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