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残局:边角余料,自成一言
谭伯牛写晚清史,是从天涯煮酒看他的〔战天京〕系列开始有印象的,这部〔天下残局〕是新近的一本书,虽然也是帖子合辑,但看到之后就买下来了。
曾经有人评论伯牛写的晚清史,写得痛快看得过瘾,这是至论,往远了写,史料有限很多东西晦暗不明只能凭空猜测,往近了写,史料虽然足了但有很多东西不好说不能说不敢说,只有晚清这一块,能真正写进那些历史人物的肚子里,写进骨肉里,这才漂亮。这也是伯牛〔战天京〕里面最出彩的地方,把那些个中兴名臣的蜿蜒曲折写个透彻,从灵魂深处闹革命,总是最让我等伪非看得最酣畅的地方。
这部〔天下残局〕的大部分篇目却要短小许多,感觉应该是伯牛写〔战天京〕时候,遍览史籍之后的边角余料,略有所得,拿出来说道说道。虽是边角余料,却贵在有料,而非泛泛,即便加的许多网络语言,也是点到即止,分寸拿捏得非常得体,没有犯因辞害义的毛病。
书的后半部分则收录了伯牛的一些史论,这些文字篇幅充实,结构紧凑,也是真见读史功力的地方,可以说伯牛的文章比诸今日高校历史专业研究生论文,不遑多让,更有过之。当然,也不是全然没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在〔废除科举的教训〕一文的最后,伯牛写到:
这本书,吾父评曰:“短小精干,言之有物。”
曾经有人评论伯牛写的晚清史,写得痛快看得过瘾,这是至论,往远了写,史料有限很多东西晦暗不明只能凭空猜测,往近了写,史料虽然足了但有很多东西不好说不能说不敢说,只有晚清这一块,能真正写进那些历史人物的肚子里,写进骨肉里,这才漂亮。这也是伯牛〔战天京〕里面最出彩的地方,把那些个中兴名臣的蜿蜒曲折写个透彻,从灵魂深处闹革命,总是最让我等伪非看得最酣畅的地方。
这部〔天下残局〕的大部分篇目却要短小许多,感觉应该是伯牛写〔战天京〕时候,遍览史籍之后的边角余料,略有所得,拿出来说道说道。虽是边角余料,却贵在有料,而非泛泛,即便加的许多网络语言,也是点到即止,分寸拿捏得非常得体,没有犯因辞害义的毛病。
书的后半部分则收录了伯牛的一些史论,这些文字篇幅充实,结构紧凑,也是真见读史功力的地方,可以说伯牛的文章比诸今日高校历史专业研究生论文,不遑多让,更有过之。当然,也不是全然没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在〔废除科举的教训〕一文的最后,伯牛写到:
即今而言,高考实在具有科举制度的真精神,正是一种国家制度保障下的经常有序的社会流动渠道;九年义务制教育,则可对应科举体制下毋须繁费的普及教育;与高中并行的职高、中专,一则分流高校压力,一则为社会提供中等人才,适如科举体系中的生员、贡生,参与公共事务,得以维系基层社会的稳定。前後两种体制,俱能兼顾国民教育与精英教育,所学虽异,其用则一。但是,自高校扩招或曰教育产业化以来,学子皆骛大学之虚名,高校渐成敛财之工具,职业教育幾废,教无所施,学非所用,其弊浸然有八股为害科举之势。时论或欲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为挽救之策,乃不知“为国抡才”之权一旦下移,标准不一,去取随意,社会流动之渠道反而因此滞塞,呜呼,其不至乎推倒重来如百年前故事者幾希!应该说,伯牛对科举制度在专制国家中所起的人才流动促进社会结构趋于稳定的论断还是很有见地的,但贸然把高考制度作为参照并加以阻塞社会的评论则难免有些圆凿方枘,缘木求鱼。高考制度在现在“教育改革”旗号下,其弊端的体现诚如论中所及,但却并非伯牛说得那个样子。因为高考制度在教改之前,配合的是大学生毕业后的国家计划分配制度,大学生一旦进入高校,便是“由穿草鞋变成了穿皮鞋”的,就业由国家统筹分配,在个人而言只有好坏之分,而无存灭之别。但在教改之后,计划分配制度取消,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自谋职业,双向选择,高考乃至大学教育“为国抡才”的作用逐渐弱化。而如果仅就专制制度下的政治构架而言,国家公务员考试似乎正在日渐取代过去科举(高考)制度的效用,所以出现千万人竞争一个公务员职位的现象,除了如今社会转型期的不稳定因素导致的现实选择外,其实也有专制制度的历史诱因在里面。进言之,教改固有缺陷,但伯牛的子弹却没有打在靶子上。
这本书,吾父评曰:“短小精干,言之有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